天博体育中国第二所体育大学诞生背后的时代诉求6月21日上午,上海体育大学综合体育馆,1540名应届毕业生从这里走向新的人生,他们也成为上海体育学院更名后,第一批领受上海体育大学毕业证的“幸运儿”。在此之前的6月16日,教育部网站公布了“教育部关于同意上海体育学院更名为上海体育大学的函”。至此,上海体育学院历经多年的“更名”努力终于达成所愿,中国也在时隔30年后迎来了第二所体育大学。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国内已有数百所学院更名为大学,但在这一学院更名大学的热潮中,体育院校却显得有些落寞。全国14所体育院校中,除早在1993年就已经更名的北京体育大学外,始终未能出现北体大的后继者。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院院长王宗平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介绍,对于中国的高校来说,大学的牌子肯定要比学院的牌子好,得到的资源肯定也会更多,不是体育院校不想“升级”为大学,而是对于体育院校来说,达到更名大学所需的要求的确很不容易。
原首都体育学院院长钟秉枢介绍,“国家对申报大学有硬性的规定,比如招生规模8000人以上,本科专业20个以上,学科门类3个以上,每个学科门类还要3个以上的一级学科等。这些硬性规定对独立设置的体育院校来说,确实是比较难达到的。因为体育院校最初成立的时候,都是以体育教育专业为主,属于教育学门类下的体育学。体育院校如果要申请更名为大学,按照国家的要求,就必须对专业、学科门类进行扩张。而体育院校从原有的以单一学科为主向多学科扩张,是比较难的。”
除了申报大学的诸多硬性规定挡在体育院校面前之外,还有一些软性因素在影响着申报大学的工作。钟秉枢表示,北京有一条著名的学院路,这条路的两旁是著名的八大学院(农、林、矿、医、地质、石油、钢铁、航空)。改革开放之后,在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期,这些学院都完成了更名大学的工作,因为在经济建设为首位的背景下,与国家经济紧密相关一些独立的、单一的学科天博体育,就更容易得到快速发展。
从软性因素来说,只有当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体育、健康相关的问题才会受到更高的重视,体育院校才会获得更好的软性发展条件,而这也是近几年才出现的变化。
今年从上海体育大学武术表演专业本科毕业的俞洋,认为自己母校的更名是向全社会发出的一个全新认知体育的信号。俞洋回忆,4年前当她考入上海体育学院时,对体育和体育院校的认知也和很多人一样相对刻板,“我当时以为体育院校可能只教体育,也担心过在这里学习,会不会比不上综合性大学?”但4年的大学生涯,颠覆了俞洋对体育以及对体育院校的认知,现在的俞洋认为,“体育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体育与教育、文化、医学、技术等学科有着紧密联系。母校从学院更名为大学,也是向全社会表明体育的发展前景和潜力,表明这是一所专注于体育,但实际上具备综合实力的大学。”
“无论是1993年北京体育学院更名为北京体育大学,还是此次上海体育学院更名为上海体育大学,都离不开所处的时代背景”钟秉枢介绍,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教育要同经济发展结合,要积极发展高等教育。所以,当时在全国独立设置的14所体育院校中天博体育,需要一所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的龙头院校,北京体育学院责无旁贷成为全国体育院校的标杆,成为中国第一所体育大学,也是唯一一所进入“211工程”的体育院校。上海体育学院更名大学的时代背景,则是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健康中国行动”“体育强国纲要“先后颁布,在中国北方已有一所体育大学的情况下,中国南方经济发达地区也需要一所体育大学去推动上述一系列与体育相关的国家战略的落实。
从体育学科的建设和科研能力而言,上海体育学院更名为大学也是实至名归。王宗平介绍,国内进入体育学科双一流建设的高校只有两所,一所是北京体育大学,另一所就是上海体育学院。另外,从第四轮全国体育学科评估看,仅有的两所A+评级院校,也是北京体育大学和上海体育学院。从国内体育院校的地位而言,早有“北有北体,南有上体”一说。王宗平认为,作为全国体育学科的两大龙头院校之一,上体更名为大学也一直是国内体育界的期盼。
随着体育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价值越发显现,应时代之所需而诞生的上海体育大学也应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钟秉枢表示,“我们的体育院校,过去一直以培养体育教师、教练员、社会体育指导员这一类人才为主要任务,但是现在,随着社会发展,体育人才的内涵外延都扩展了。我们现在需要体育的战略研究专家,需要体育科技攻关的专家,还需要精英教练员等。还有专职的裁判员、体能康复师、职业体育经纪人等人才,都要求有专门的培养。而我们原先基本上很少有这一类人才的培养。当然,这类人才的培养已经不是单一的一个学科能解决的,也都是复合型的人才培养,这不是单一的学院就能做到的。大学为这方面的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有利条件。”
近年来,地处上海这一中国南方经济发达城市和国际体育赛事之都,上海体育大学已经开始了紧跟时代的教学和科研创新的探索。无论是服务健康中国,还是服务在国内举办的一系列重大赛事,都能看到上海体育大学的专家团队和师生身影。
钟秉枢认为,如果说北京体育大学作为国家体育总局直属高校,更多地服务于奥运争光计划,那么,上海体育大学就应该更多地服务于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这两大国家战略的实施。这也是中国两所体育大学在服务国家发展上的不同侧重点。
此次上海体育大学的更名,对于国内其他体育院校加快自身建设也是一个推动,王宗平认为,“上海体育大学更名成功,说明中国社会的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也说明,体育院校从学院向大学迈进是可行的,但需要一个过程。”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报社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6月21日上午,上海体育大学综合体育馆,1540名应届毕业生从这里走向新的人生,他们也成为上海体育学院更名后,第一批领受上海体育大学毕业证的“幸运儿”。在此之前的6月16日,教育部网站公布了“教育部关于同意上海体育学院更名为上海体育大学的函”。至此,上海体育学院历经多年的“更名”努力终于达成所愿,中国也在时隔30年后迎来了第二所体育大学。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国内已有数百所学院更名为大学,但在这一学院更名大学的热潮中,体育院校却显得有些落寞。全国14所体育院校中,除早在1993年就已经更名的北京体育大学外,始终未能出现北体大的后继者。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院院长王宗平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介绍,对于中国的高校来说,大学的牌子肯定要比学院的牌子好,得到的资源肯定也会更多,不是体育院校不想“升级”为大学,而是对于体育院校来说,达到更名大学所需的要求的确很不容易。
原首都体育学院院长钟秉枢介绍,“国家对申报大学有硬性的规定,比如招生规模8000人以上,本科专业20个以上,学科门类3个以上,每个学科门类还要3个以上的一级学科等。这些硬性规定对独立设置的体育院校来说,确实是比较难达到的。因为体育院校最初成立的时候,都是以体育教育专业为主,属于教育学门类下的体育学。体育院校如果要申请更名为大学,按照国家的要求,就必须对专业、学科门类进行扩张。而体育院校从原有的以单一学科为主向多学科扩张,是比较难的。”
除了申报大学的诸多硬性规定挡在体育院校面前之外,还有一些软性因素在影响着申报大学的工作。钟秉枢表示,北京有一条著名的学院路,这条路的两旁是著名的八大学院(农、林、矿、医、地质、石油、钢铁、航空)。改革开放之后,在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期,这些学院都完成了更名大学的工作,因为在经济建设为首位的背景下,与国家经济紧密相关一些独立的、单一的学科,就更容易得到快速发展。
从软性因素来说,只有当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体育、健康相关的问题才会受到更高的重视,体育院校才会获得更好的软性发展条件,而这也是近几年才出现的变化。
今年从上海体育大学武术表演专业本科毕业的俞洋,认为自己母校的更名是向全社会发出的一个全新认知体育的信号。俞洋回忆,4年前当她考入上海体育学院时,对体育和体育院校的认知也和很多人一样相对刻板,“我当时以为体育院校可能只教体育,也担心过在这里学习,会不会比不上综合性大学?”但4年的大学生涯,颠覆了俞洋对体育以及对体育院校的认知,现在的俞洋认为,“体育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体育与教育、文化、医学、技术等学科有着紧密联系。母校从学院更名为大学,也是向全社会表明体育的发展前景和潜力,表明这是一所专注于体育,但实际上具备综合实力的大学。”
“无论是1993年北京体育学院更名为北京体育大学,还是此次上海体育学院更名为上海体育大学,都离不开所处的时代背景”钟秉枢介绍,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教育要同经济发展结合,要积极发展高等教育。所以,当时在全国独立设置的14所体育院校中,需要一所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的龙头院校,北京体育学院责无旁贷成为全国体育院校的标杆,成为中国第一所体育大学,也是唯一一所进入“211工程”的体育院校。上海体育学院更名大学的时代背景,则是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健康中国行动”“体育强国纲要“先后颁布,在中国北方已有一所体育大学的情况下,中国南方经济发达地区也需要一所体育大学去推动上述一系列与体育相关的国家战略的落实。
从体育学科的建设和科研能力而言,上海体育学院更名为大学也是实至名归。王宗平介绍,国内进入体育学科双一流建设的高校只有两所,一所是北京体育大学,另一所就是上海体育学院。另外,从第四轮全国体育学科评估看,仅有的两所A+评级院校,也是北京体育大学和上海体育学院。从国内体育院校的地位而言,早有“北有北体,南有上体”一说。王宗平认为,作为全国体育学科的两大龙头院校之一,上体更名为大学也一直是国内体育界的期盼。
随着体育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价值越发显现,应时代之所需而诞生的上海体育大学也应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天博体育。
钟秉枢表示,“我们的体育院校,过去一直以培养体育教师、教练员、社会体育指导员这一类人才为主要任务,但是现在,随着社会发展,体育人才的内涵外延都扩展了。我们现在需要体育的战略研究专家,需要体育科技攻关的专家,还需要精英教练员等。还有专职的裁判员、体能康复师、职业体育经纪人等人才,都要求有专门的培养。而我们原先基本上很少有这一类人才的培养。当然,这类人才的培养已经不是单一的一个学科能解决的,也都是复合型的人才培养,这不是单一的学院就能做到的。大学为这方面的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有利条件。”
近年来,地处上海这一中国南方经济发达城市和国际体育赛事之都,上海体育大学已经开始了紧跟时代的教学和科研创新的探索。无论是服务健康中国,还是服务在国内举办的一系列重大赛事,都能看到上海体育大学的专家团队和师生身影。
钟秉枢认为,如果说北京体育大学作为国家体育总局直属高校,更多地服务于奥运争光计划,那么,上海体育大学就应该更多地服务于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这两大国家战略的实施。这也是中国两所体育大学在服务国家发展上的不同侧重点。
此次上海体育大学的更名,对于国内其他体育院校加快自身建设也是一个推动,王宗平认为,“上海体育大学更名成功,说明中国社会的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也说明,体育院校从学院向大学迈进是可行的,但需要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