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博体育官网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十篇

  天博体育新闻资讯     |      2024-05-07 10:29

  天博体育官网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十篇有哲学家将健康比作数字1,事业、家庭、地位、钱财是1后面的0。有了1,后面的0越多则越富有,反之,没有1,则一切皆无。北京一位被累垮的校长在去世前由衷地感叹:身体倒了就剩下一堆0了,可见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其实早在2007年,在广州举行的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上,有关专家指出,中国人“健康透支”的后果已经初步显现,应当及早进行健康管理。

  卫生部的一组数据显示,全国1.6亿血脂异常,1.6亿患高血压,2000多万人患糖尿病,大城市中100个中,就有30个超重,12.3个过于肥胖,应引起高度重视。

  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造们体力活动减少和压力增大,对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威胁。调查发现,造们健康受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环境污染因素、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锻炼不够或不锻炼。而科学有效的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游泳是锻炼身体的最佳方法,因为水对人的阻力很大,在岸上跑步400米也就相当于在水中游了100米。由于水温低于气温,游泳时身体消耗的能量是在陆地上的20倍以上,同时水的阻力是空气中的800多倍,因此游泳时所消耗的能量,远超过在陆地上进行运动时所消耗的能量。

  另外,游泳可以增加心肺功能,使肺活量增加及增强神经系统的敏感性。在游泳时,关节因为浮力而运动自如,减轻了肥胖者下肢的负担,避免了因体重过重而造成关节病变。当人在向前游动时,水流对肌肤产生轻微的摩擦作用,会增加皮肤的血液循环,使皮肤光滑有弹性。

  研究发现,人们游泳45分钟后,体重可以减轻300至400克,如果肥胖患者能够坚持每天游泳30分钟,同时又控制饮食,一定能够减肥并形成健美的体魄。但游泳也并非对每个人都适用,如高血压、心脏病及肾脏病患者就不适宜游泳。

  爬山或远足是一项户外健身运动,能让人们暂时放下工作,远离疲惫,放松身心。在爬山或远足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身体,还开阔了眼界,回归自然。

  据调查,能坚持跑步的人一般都是毅力超群的人。跑步能锻炼人们的心脏,增加机体的最大摄氧量,增强的活动能力,并且又不需要特殊的器械,是健身的有益选择。

  走路是最简单便捷的锻炼方式。研究发现,每天走路5公里就能很好地保持体重,或在一定程度上减肥。经常走路能保持骨骼强健,肌肉结实,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准备活动可以让体温升高,增加肌肉力量,避免运动损伤,还能提高心肺功能。一般来说,准备活动至少要5~10分钟,活动形式以走路、慢跑和全身性参与的徒手体操较适宜,如能结合自己的锻炼项目做一些相似的动作练习更好。

  一年四季中,春、秋季可以日出而练,夏季最好在上午9点以前、下午4点以后相对凉爽的时候进行锻炼,冬季锻炼则最好在上午9点以后、下午4点以前温度相对较高的时间进行。对一些在健身房运动的朋友来说,以方便工作和安排生活为准,避开进餐前后的半小时即可。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经过一夜休息后,血液循环速度相对较低,从后半夜到晨起前的血液较黏稠,因此,建议老年朋友不要过早起床锻炼身体,以免发生心脑血管方面的危险。此外,在一些恶劣的气候条件下,人们的身体免疫力下降,最好不要进行户外活动,可在家做些简单的运动。

  每次锻炼的时间和强度要循序渐进,其实健身锻炼未必一定要出大汗才能有效果。研究表明,快走、慢跑、骑自行车、游泳、爬山、做健身操、练太极拳等有氧运动是健身的首选。相反,像赛跑、举重、投掷、跳高、跳远、拔河等速度快、爆发力过猛的无氧运动,不适宜用来健身。

  依据新课程中规定:“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实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除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技巧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掌握几个体育项目的练习方法、手段后,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长期以来体育教师在学生如何掌握体育基本知识、运动技能等方面进行了不邂的探索,而对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关心较少,本人针对这种情况,对这方面进行探索。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是体育教育目标之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在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在稳步提高,而我国学生的身体素质中的部分指标确在逐年下降。为什么会造成这不可思议的后果,大家应该是众所周知的。而国外的教育目标早年就关注这方面的问题。例如日本提出“培养学生终生从事体育锻炼的能力和态度的要求”。又如俄罗斯的体育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习体育基本知识,形成和掌握体育的技术和技能,形成独立进行身体练习的能力” 这些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党中央历来重视青少年的健康,现在我国各级政府有关领导都在关心此问题,而我们一线的体育教师为实施中央相关文件精神,更要提出具体的落实措施,而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是切实可行的方法之一。

  课余时间是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最佳时间。如今虽然在新大纲规定下初中每周有三节体育课,在中央阳光行动的指引下,大部分学校都安排了大课间活动。但是在工作中常见到有的体育教师只注重体育教学和的课外体育活动,忽视学生自我锻炼的科学方法,造成学生既缺乏自我锻炼的意识和能力,又无合理锻炼的有效方法。当遇到学习任务重及文化考试时,学生便没有了自觉锻炼的积极性,特别是初三学生在四月份参加完市里体育中考后,整天就是埋头学习而放弃锻炼,或者盲目进行身体练习而造成伤害事故。这就严重违背了体育教学的初衷。古人云:“授人一鱼,仅供一饮之需;教之以渔,则终身享用无穷”。因此指导学生养成自觉锻炼身体能力和科学地进行身体练习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是要向学生进行锻炼目的教育,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强壮的体魄是掌握文化知识的物质基础,要把健康的身体与崇高的理想相结合,用我国的体育发展史,近年来举办奥运会、亚运会取得的骄人成绩、成功人事的实观事例等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激发学生自我锻炼的兴趣。

  “三天打鱼,二天晒网”是初中生对待锻炼身体的态度的普遍特征,学生往往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参加体育锻炼,这样不能持之以恒的锻炼是达不到增强体质的效果。为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并结合学校的场地器材,气候变化特点,本着坚持不懈、循序渐进在不影响正常学习的原则下,合理制定自己的锻炼计划。教师要在学生在锻炼项目、运动量大小等方面给予指导。

  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除课堂教育外,还应该结合课外活动课、大课间活动、校外的时间,创造各种有利于发挥学生兴趣爱好的场地器材和各自能力、结合初中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设置项目的要充分满足学生的体育需要。根据学校的硬件条件经常开展一些体育比赛,让学生自己选择、自愿参加。运用多形式、多渠道的锻炼使学生能把学习与创新,实践与探索结合起来,为提高身体素质、养成终身体育的观念打下基础。

  为了使锻炼计划顺利实施,教师应根据学习特点,合理安排锻炼时间,清晨起来一般可以进行半小时左右的慢跑、或者运动量小些的有氧运动项目,以免过渡疲劳而影响一天的学习。在学习的间隙可以做操、跳绳等运动既锻炼了身体又调节了大脑,放学后可根据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运动量可以大一点,而在睡觉前的运动则要在睡前半小时要结束。同时也可根据自己的身体、精神状况在时间上、运动量的大小上做适当调节,让学生在学习、休息、锻炼、娱乐的效率得到充分的提高。

  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身体素质、心理状况的差异,在全面提高身体各运动器官的前提下,在锻炼上既要做到全面,又要有所侧重。如对力量好的学生,就要多练习速度性的短跑,耐力跑等跑类的项目,对上肢肌群不力的学生,就应该多选择如:双杠单杠、杠铃、哑铃、爬杆、俯卧撑、横梯等项目。而下肢肌群较差的学生,侧多练习立定跳远、压腿、纵跳、高抬腿等。根据季节的变换冬季多练习耐力跑,而夏季可以游泳等。天气的不同,在室内、外的可进行的练习项目也要有所侧重。

  对学生合理安排运动量的指导至关重要,有部分初三学生平时因学习任务重,很少出来锻炼,一旦体育中考临近,而随意加大运动量,这种急于求成的心态往往造成身体的伤害,无益身体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师一定要督促学生在平时的锻炼要细水长流。一般晨练只要身体微感出汗就可以。而下午的课外活动、放学后的锻炼运动量可以大一些,每次的锻炼不能弄得自己身体疲倦不堪,以免影响自己的食欲和睡眠,总之,只有合适的运动量才能起到体育锻炼的效果。这里要我们体育教师与班主任配合经常指导学生要进行适当的锻炼,对学生取得的成绩要及时给予鼓励,学生必然会自觉地参加各种自己爱好项目的锻炼,学生体质的提高才会线 通过学生的创新能力来提高学生的锻炼兴趣

  所谓的创新能力就是指不墨守成规,思想解放,富有创新精神,在学习中能够提出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体育项目中有不少的技术动作有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如今学生在学习体育项目的技术动作时,不应再象以前那样十分严格,统一标准,可以在明确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让学生多思考,只要身体不受伤害,可让学生自创各项实用的练习方法,只有对锻炼产生兴趣,才会自觉、持久。

  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不仅改变了以传授、掌握知识、技术、技能为核心的传统教学过程,而且只有重视学生的锻炼能力坚持不懈,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质,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课内、外的身体练习相结合,学生在锻炼中会得到乐趣、收获健康,激发了学生锻炼兴趣。因此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要作为学校体育的一项重点工作认真落实,它对促进学生的健康体质水平、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有效的措施,对继续推进阳光体育运动起到重要作用。学校领导必须认真做好这项工作,要协调学校相关部门和班主任配合体育教师齐心协力共同重视学生锻炼能力。要防止挤占和削减体育课的时间,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学校尽可能地要改善场地条件和体育器材,为学生的锻炼提供较好的硬件条件。为将学生培养成为进取型、开拓型创新型的人才奠定牢固的基础。

  体育锻炼意识的有效培养是初中生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条件,是指初中生在参加体育活动时,主动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并积极科学、合理、有效地坚持体育锻炼的一种心理活动。有效的体育意识是指在没有教师的指导和监督下,所具有的自我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心理活动,培养初中生的体育意识就是培养他们体育锻炼的自觉性,也是对他们锻炼目标、锻炼方法和锻炼实效的全面综合的考量。下面我结合近几年初中体育教育教学,从培养初中生体育锻炼意识的重要性、途径和措施,阐述如何有效培养初中生的体育锻炼意识。

  1.培养积极有效的体育锻炼意识,对初中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兴趣爱好的培养具有重大作用。初中生如果树立科学有效的体育锻炼意识,就会积极自主地、坚持不懈地参加体育锻炼,还会使初中生真正找到他们喜爱的体育锻炼项目。此外,他们的自觉性会有效应用于自己的学习中,并科学有效地开展学习和思考。特别初中生树立的自我意识将会对他们的自主学习产生深远影响。

  2.培养积极有效的体育锻炼意识,对初中生的身体健康和民族未来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身体是的本钱”,初中生身体素质的好坏将影响他们将来事业成就的大小,因此初中生要科学有效地锻炼身体,具有强壮的体魄。孩子们是我们的未来,我们要鼓励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树立科学有效的锻炼意识,从现在开始积极锻炼,不断积累,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

  3.培养积极有效的体育锻炼意识,对初中生今后人格的形成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初中体育教育教学应该是一项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主要是培养孩子们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有效处理实际问题的应用意识。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体育锻炼意识,能够使初中生在没有教师的情况下有效进行身体锻炼,在自主学习时勤于思考,有效形成独立的人格。因此,培养初中生的自主体育锻炼意识尤为重要和势在必行。

  在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初中体育教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在自己工作岗位上无私奉献、不断进取,积极努力地寻找提高初中生身体素质的方法,但是初中体育教学现状并不乐观。因为某些体育老师只注重体育课程教学,每节课只按照自己的教学计划组织教学,死板地传授知识,根本不重视孩子们的课外锻炼和他们自身爱好及能力的培养,一切只是按部就班,缺乏活力,但教学实效不大。要培养初中生的体育锻炼意识有以下几种方法:

  1.加强初中生体育锻炼意识教育,明确他们的锻炼目的。教师在组织体育教学时要经常向初中生告知体育锻炼意识的确立对他们将来学习和生活的重要作用,明确体育锻炼的目的并非只是完成教学任务,而是为孩子们着想,为孩子们身体素质的提高着想,不让孩子们产生反感和厌倦心理。初中体育教师要让孩子们明白,只有身体强健,才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才,进而把新课标的要求转化为初中生主动进行体育锻炼,让体育锻炼目的深入内心,最终树立体育锻炼意识。

  2.加强体育教学内容、方法和模式的多样化、先进性。体育教学是对初中生进行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有体育知识的传授外,还要有情感、毅力、爱好等心理因素的指导。因此,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设计要多样化,要更专业,以便学生接受和运用;要实现理论与锻炼项目相结合,体育和文化学科相联系,让孩子们轻松接受体育教学,进而吸引他们主动参加体育锻炼,并逐步树立体育锻炼意识。

  3.积极组织文体活动,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激发初中生锻炼兴趣。随着初中体育新课改理念越来越深入教师和学生的思想之中,体育教师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我们要使初中体育课程目标和学生的价值观一致,有效发挥锻炼目标的激励作用,激发初中生的锻炼兴趣。我们要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并做好总结和宣传,有效激发初中生形成竞争意识,从内心喜欢体育锻炼,进而促进体育锻炼意识的树立。

  4.增加学校体育设施投入,积极改善教学环境。目前许多初中学校并没有重视初中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教学内容选择只局限于体育中考几个项目,很难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学校体育设施也是多年鲜有改进,不能与时俱进开展新兴的、学生感兴趣的项目。初中生在学校的锻炼方式非常单调,这样的硬件环境不能调动孩子们的锻炼积极性。因此,我们要增加体育设施的投入,提高体育设施的多样性和趣味性,积极改善体育教学环境,让学生向往锻炼,进而促进初中生体育锻炼意识的树立。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就成了重中之重。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表现在学生在无教师的情况下,独立完成身体锻炼以及教师布置的练习任务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进行锻炼的自觉性、目标程度、内容以及方法,独立处置锻炼中出现的问题等能力,是学生需要重点培养的能力。那么,下面我就重点谈谈如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

  能力的重要作用。在高中体育教学中,不管教师如何努力进行课上教学,但是常常是课堂几十分钟下来,学生在课堂上热火朝天,而学生在课下对教师的课下练习任务置若罔闻,因此当下一堂课进行检测的时候,学生的成绩与教师和学生自己对成绩的期望值相去甚远。另外,高中生的学习任务较重,学生们普遍认为体育课上不上都没什么关系。很多学生采取应付的方式接受教师体育课中知识的传授以及动作示范,对课外锻炼也不够重视。有部分喜欢体育的学生,却因为缺乏课下自我锻炼的能力,使得锻炼热情逐渐降温。因此,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能力,认识它对体育的重要性,懂得体育锻炼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也是教师有效体育教学的需要。教师把体育知识、运动技能和方法传授给学生,并选择有效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身锻炼兴趣,使学生喜欢上体育课,是新课标的要求。

  能力的方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从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的和满足感入手,努力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意识和能力。

  1、在课堂上高中体育教师要从不同的层面上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意识和。高中阶段的体育课除了要满足高中生身心发展,还要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放在首位。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可以快乐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并且能够培养学生课下自我锻炼的意识。因此,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能够设计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的环节,并在教学环节中让学生能够拥有自我锻炼的意识。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能将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压力释放出来,这对学生的学习是有积极作用的。

  在体育课中,教师除了完成教学任务之外,还要安排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环节,加强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如精彩的体育赛事会让学生欣喜若狂,那么教师就可让学生参与到比赛中。学生参与体育得到了满足感,就能在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中寻找到自我锻炼的动力。动力决定行动,那么,学生就会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教师要认真理解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方面的个体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分层次指导,使想参与自我锻炼的学生,能够得到技能方面的指导,从而使他们自我锻炼的热情更强。而针对倦于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教师就要想办法提高这类学生上体育课以及自我锻炼的热情,使学生具有自我锻炼的动力。另外,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使学生终生受益。

  2、教师要实现目标管理,密切师生感情。在体育课堂上,体育教师要密切师生感情,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当学生在体育课和进行自我锻炼出现困难的时候,教师要多关心学生,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当学生对自我锻炼产生畏难情绪的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坚持锻炼。如在耐力跑的训练中学生想中途退出的时候,教师可用“愚公移山”的故事来激励学生,同时让学生懂得毅力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是何等重要。耐力跑是高中生磨练意志力的良好途径。这样,当教师和学生感情密切的时候,教师的教学思想学生就会非常容易接受,也会自觉加强课外体育锻炼。在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灌输体育课以及体育锻炼对学生成才的重要作用,让学生明白体育锻炼是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学生要想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首先就要有强健的身体。学生明确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就会自觉锻炼身体。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目标教育,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目标的管理,激励学生自觉锻炼。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锻炼情况,对学生的锻

  炼态度等做出正确评价,使学生能够不断坚持训练,抱有锻炼的热情。教师只有不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才有可能将课堂教学任务有效转化为自我锻炼,实现素质教育教学目标。在目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让学生感到锻炼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让学生体会到掌握到运动技术的喜悦,从而进行自我锻炼,强化运动技术。

  3、在高中体育课堂上,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会学、善学,尽快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是高中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重要途径。在高中体育课堂上,教师要将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贯穿常规教学始终。高中体育教师在完成技术教学时,要加强学生对体育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高中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学生拥有了自我锻炼的热情和兴趣,还需要掌握基本的锻炼方法,并能够在掌握锻炼中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自我锻炼。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各种教学环节,突破重难点。如教学“立定跳远”时,教师可设置不同远度的练习场地,由学生自主选择有把握跳过的地点进行跳跃。这样,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学生的成绩稳步上升,逐步树立起了自信。教师要让学生逐步认识自身体育锻炼的特点,帮助学生扬长避短,制定符合自己风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建设大学城成为众多省市整合资源优势、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大学生作为我国高等学校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在培养过程中不仅要使他们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从而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身体素质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发展的基础。体育锻炼是促进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可以活跃学生的人际关系,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增强学生的体质与健康。本研究选取昆明市呈大学城5所高校(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民族大学、昆明医科大学)的学生展开调研,了解析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态度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它是个体以特定的方式对人、物或事件进行反映的一种心理倾向。积极的锻炼态度,对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和参加各种体育活动都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在“您认为体育锻炼有助于您的身心健康吗?”这一问题上,有 98.8%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有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说明呈贡大学城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高度认同。在“您喜欢业余体育锻炼吗”这一问题上,有76.2%的学生喜欢体育锻炼,23.8 %的学生讨厌业余体育锻炼。这一数字表明大部分学生已经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本文主要从锻炼身体、减肥塑身、个人兴趣爱好、人际交往需要、提高运动技能五个方面调查,有53.3 %的学生是为了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有10.7 %的学生是为了减肥塑身,有22.7 %的女生是个人兴趣爱好,有10.2 %的学生是人际交往的需要,有3.1 %的学生是为了提高运动技能。这一数字表明,呈贡大学城学生体育锻炼呈现出参与动机的多元化特征。

  调查结果显示,男生比较喜欢对抗性强、运动量大的项目,而女生则保留传统的有氧运动的基础上,也渐渐的倾向于运动量大和对抗性较强的球类运动。学生对运动项目的选择上除了自身的兴趣爱好外,还受学校场地、器材和资金的影响,简单易行、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同时消费水平较低的运动项目是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首选项目。体育锻炼选择体育项目上男生排在前五名的分别是篮球、跑步、网球、足球和自行车;女生排在前五名的分别是跑步、羽毛球、网球、健美操和篮球。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要求在校生每人每天保证1个小时的体育活动。但从调查结果中得知昆明市呈贡大学城学生参与体育锻炼频度情况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规定的相差较大。调查结果显示,每天参加体育锻炼持续时间在30分钟以下的学生占32.1%天博体育官方平台入口,每天参加体育锻炼持续时间 30-60分钟的学生占28.7 %,每天参加体育锻炼持续时间在1小时以上的占8.7%。

  影响学生参加业余体育锻炼的因素包括主客观两方面。主观因素主要是缺乏锻炼伙伴和体育兴趣。昆明市呈贡大学城大部分学生希望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参加体育锻炼,但往往由于大家的学习时间和生活规律不一致,很难在一起去锻炼。调查结果显示,15.6%的学生缺乏体育锻炼兴趣;21.3 %的学生认为缺少锻炼的同伴。客观因素主要包括学业过于繁重和体育器材设施匮乏。调查结果显示,22.4%的学生认为学业过于繁重,没有锻炼时间;14.6%的学生认为身边缺乏体育器材设施。

  体育锻炼意识是个体对体育锻炼活动的普遍认知,在一定程度上,体育锻炼意识反映出不同个体或群体的体育锻炼行为差异,对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至关重要,积极的体育锻炼意识能产生良好的体育行为,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对其身心健康及个人全面发展影响尤为重要。学校、家长应该加强培养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意识,让其对体育锻炼价值有一定的了解和认同,提高其参与体育活动内在的和主动性,进而使其主动、自觉地加入到体育锻炼的群体中。

  学校在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和活动中应该扮演组织管理的角色,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和引导组织效能。学校在抓学生学习的同时,全面落实国家有关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要求,加大力度宣传国家的有关政策,应充分的考虑学生参加业余体育锻炼的时间的可能性,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锻炼,合理制定课外体育活动的计划,确保学生有场地,有时间,有效率的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建议借鉴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比较好的地区,进行学习研究,制定出适合地方特色的组织形式。

  场地器材是体育教学的基本物质基础,也是提高体育教学和增强体育锻炼效果的保证。进一步加强国家和学校对体育的资金投入,加大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力度,使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状况得到改善。各高校需加强运动场照明设施等的配套建设,并根据夜跑的情况制定相应管理办法以及应急预案,确保大学生间锻炼的安全性和身体健康。学校要充分认识到体育的作用与意义,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业余体育锻炼,并适当减轻大学生学习压力与负担,使大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业余体育锻炼,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锻炼环境

  [1]刘学谦.广州大学城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J].体育学刊,2010,17(7):109-112.

  文章以陕西省某高等院校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为了获取更加准确的资料,本人针对陕西省某高校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设计出一份调查问卷,并在2015年12月进行了问卷的发放、回收与整理活动。具体来说,此次一共发放了300份问卷,回收264份,有效问卷为226份,有效回收率为75.33%,基本上能够反映调查对象的实际情况。

  对于体育锻炼的价值认知情况直接反映了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意愿,并由此在潜移默化中彰显了其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影响到其体育锻炼质量和效率,由此成为我们了解高校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的首要内容。在对226名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随机进行的问卷调查中,针对“您觉得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价值如何?”这一问题,有将近一半的调查对象认为体育锻炼的价值非常大,有39.38%的人认为体育锻炼的价值比较大,有10.18%的人认为体育锻炼的价值一般,其他3.1%的人认为体育锻炼没有任何价值。由此看出,目前绝大多数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都认为体育锻炼价值比较大甚至是非常大,对于体育锻炼活动有着较高的价值认知,反映了其拥有强烈的体育锻炼意识。这是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能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前提所在。

  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对于体育锻炼价值有着较高的评价仅仅反映了其拥有强烈的体育锻炼意识,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时间紧张、学习任务重、场地匮乏、缺乏同伴等方面原因的影响,并非都会主动参加体育锻炼活动。为了进一步了解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规模情况,在问卷调查中也设计出“您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会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这一问题,大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会主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但同时也有28.32%的学生不会参加体育锻炼。这说明目前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虽然大部分人都深刻认识到体育锻炼的价值,但有很例的学生因为各方面原因而不会参加课外体育锻炼。

  随后,为了进一步了解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不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原因,在问卷中也设计出“如果您不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原因是什么?(多选)”这一问题,分别有56.25%、40.63%和34.38%的学生是因为对体育运动不感兴趣、没有时间和缺乏同伴而不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另分别有21.88%、14.06%、10.94%和10.94%的调查对象是因为场地匮乏、缺乏指导、认为体育锻炼没有价值和个人身体不适的原因而不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这充分说明了当前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不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原因十分多样,尤其是以对体育运动不感兴趣、没有时间和缺乏同伴为主,兼具其他方面的诸多原因。正如一位张姓女生所说:“自己虽然知道参加体育锻炼对提高身体素质有好处,但由于学校缺乏网球场,没有老师的指导,而且也没有和自己一起学习的同学,因此也就很少进行课外体育锻炼”。

  参与体育锻炼的方式即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由此反映了其体育锻炼负荷、锻炼内容与锻炼效果情况,成为我们了解当前高校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所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问卷调查过程中,针对“如果您参加了课外体育锻炼,您主要选择的是以下哪些体育锻炼方式?(多选)”这一问题,在参加了课外体育锻炼的162名女生中,有69.75%的调查对象选择跑步进行体育锻炼,有41.98%的调查对象选择羽毛球进行体育锻炼,还分别有29.63%和19.14%的调查对象选择跳绳和排球进行体育锻炼,也有10.49%、6.17%和4.94%的调查对象选择篮球、足球和乒乓球进行体育锻炼。这表明当前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采用了以跑步、羽毛球和跳绳为主,兼具排球、篮球、足球与乒乓球之类的多样化的运动方式,表现出独立性高、运动量小、运动过程可控性强的特征,比较适合女生运动特点。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可以自发进行体育锻炼之外,也可以参加学校所组织的各类运动甚至是参加商业健身房所提供的运动项目。为了深入了解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参加各类型运动的意愿情况,在问卷调查过程中,也设计出“您倾向于参加以下哪些类型的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多选)”这一问题,有89.51%的调查对象倾向于自主安排体育锻炼活动,有54.32%的调查对象选择的是学校安排体育锻炼活动,也有22.22%的调查对象选择的是进入健身房,由此说明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女生中,大部分学生倾向于以自己安排课外体育锻炼为主,同时也希望学校能够开展一些相关的体育锻炼活动,其中也有少数人希望进入健身房进行更加专业、更具针对性的体育锻炼活动。这充分彰显了学校开展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性,需要引起学校的足够重视,根据女大学生的运动需求与运动特征,开展相关的体育锻炼活动。

  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情况即广大女生希望通过参与课外体育锻炼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产生什么样的效果等,表现了其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实际需求情况,是学校宣传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依据。基于此,在对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中,设计了“请问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目的是什么?(多选)”这一问题,如表1所示。这也充分反映了当前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秉承以消遣娱乐、锻炼身体、减肥和缓解W习压力为主,兼具培养运动技能、结交朋友、塑造性格等多样化的动机,而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也反映了女大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价值有着多样化的认识和需求。各学校需要以此为基础来宣传和开展课外体育锻炼活动。

  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直接反映了其运动量以及实际运动效果情况,是我们了解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课外体育运动现状另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首先,在问卷调查中,针对“您每个星期进行了多少次课外体育锻炼?”这一问题,如表2所示。

  随后,为了进一步了解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每次体育锻炼时间情况,在对其进行问卷调查过程中,也设计出“您平均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长为?”这一问题,有38.27%的调查对象平均每次运动时长在31~60分钟之间,有24.69%的调查对象平均每次运动时长在1~30分钟之间,分别有19.75%和12.35%的调查对象平均每次运动时长在61~90分钟和91~120分钟之间,也有4.94%的调查对象每次运动时长在121分钟及以上。这说明目前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平均每次运动时间主要在1个小时以内,也有三分之一略多的学生每次运动时间在1个小时以上。

  尚未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较高。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直接反映了当前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规模情况,由此彰显了体育锻炼在提高其身心健康水平、培养良好性格、缓解学习压力以及娱乐过程中的实际价值。在所调查的226名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中,有64人目前尚未参加任何体育运动,占调查对象的28.32%,即有四分之一略多的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参加任何的体育锻炼。其原因涉及有56.25%、40.63%和34.38%的学生是因为对体育运动不感兴趣、没有时间和缺乏同伴而不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另有21.88%、14.06%、10.94%和10.94%的调查对象是因为场地匮乏、缺乏指导、认为体育锻炼没有价值和个人身体不适的原因而不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这就要求学校必须采取相关措施,进一步提高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规模。学校尚未对女生开展针对性的体育活动。通过以上分析发现: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呈现出个性化的体育运动需求与运动特征。

  学校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运动环境。为了进一步激发广大女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提高其参与体育锻炼的规模,学校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运动环境:首先,立足于非体育专业女生的运动需求与运动特征,展开全面的运动宣传活动。从而一方面营造浓厚的校园体育运动氛围;另一方面深化其对体育锻炼价值的认识,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其次,则应根据非体育专业女生的运动特征与运动需求,加强场地设施的建设、维护与管理活动,而且也可以组建各类运动团体,为其配备专业的指导老师等,进一步激发其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学校开展针对性的体育活动。针对非体育专业女生的运动需求与运动特征,开展针对性的体育活动同样是激发其参加体育锻炼积极性所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手段。鼓钆生制订和实施训练计划。

  目前,有86.73%的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都认为体育锻炼价值比较大甚至是非常大,有71.68%的人会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活动,而不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原因则是以对体育运动不感兴趣、没有时间和缺乏同伴为主,兼具场地匮乏、缺乏指导、认为体育锻炼没有价值和个人身体不适等诸多原因天博体育官方平台入口

  目前,非体育专业女生主要是通过跑步、羽毛球和跳绳等方式参加体育锻炼,目的主要是以消遣娱乐、锻炼身体、减肥和缓解学习压力为主,兼具培养运动技能、结交朋友、塑造性格等。

  目前,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运动的次数主要在3~4次之间,平均每次运动时间主要在1个小时以内,也有三分之一略多的学生每次运动时间在1个小时以上。

  当前非体育专业女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也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尚未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较高;学校尚未对女生开展针对性的体育活动以及体育锻炼行为存在较大随意性等。

  学校应立足于非体育专业女生的运动需求与运动特征,展开全面的运动宣传活动,加强场地设施的建设、维护与管理,甚至组建各类运动团体,为其配备专业的指导老师。

  各个学校可以在运动会之类的综合性体育比赛中,增设女生运动项目,并鼓励各个学院内部或者是学院之间积极开展以女生为主的单项体育比赛活动。

  学校应鼓励各个学生能够对体育锻炼方式、频次、时间、地点进行合理规划和安排,并坚持加以执行和实施。

  随着科学发展社会进步,女性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及生活压力的增加,导致部分女性提早进入围绝经期,由此形成一个值得医学界关注的社会问题\[1\]。研究表明,有规律的体育锻炼不仅能够改善肥胖、癌症、心血管疾病及性机能障碍等生理疾患,而且能够降低焦虑水平、维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2\]。进行规律体育锻炼对于女性顺利渡过围绝经期时期有重要意义,作为一种对身体无任何毒副作用而又简便易行的方法日益受到关注。本研究对围绝经期女性锻炼行为现状进行调查,相关因素进行测量分析,为促进围绝经期女性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2010年6月~2010年12月。以便利抽样法选取我院下属两个社区卫生站所辖围绝经期女性1413人,纳入标准 :①年龄40~60岁。其中40~45岁351例,46~50岁392例,51~55岁365 例,56~60岁305例,平均(46.57±3.52)岁 ;受教育程度:初中以下329例 ,高中713例 ,大专及以上371例;已绝经482 名,未绝经931名。②未绝经者近六个月内出现月经周期不规则、经期延长、经量增加等症状。③有读写能力 ,能独立完成问卷 ,精神健康,自愿参加此研究者。排除标准:严重视、听力障碍, 严重下肢疾患和心肺疾患,不能理解内容者。

  采用统一编制的社区体育锻炼情况调查表,由经专业培训调查人员对既定人群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月收入等;体育锻炼情况调查包括参加锻炼的次数、强度及时间、锻炼的目的、不经常参加锻炼的原因、认识锻炼的必要性等,并对体育锻炼经常参与率人群特征进行分析。

  全部资料经收集和整理后输入计算机数据库,按系统分类统计各种异常检查结果,用SPSS101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

  2.1.1体育锻炼经常参与率本次调查两个社区40~60岁围绝经期女性居民1413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471人,占总人数的33.3%。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定义为:每周参加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3次或以上,每次持续至少30分钟。每周锻炼少于3次的占总人数的53.5% ,13.2%从不参与锻炼运动。

  2.1.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围绝经期女性中,有59.4 %的女性表示自己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是为了增强体质维护健康,48.5%的女性是为了增加社会交往,35.6%的女性认为锻炼保持身材健美从而提高自信,10.7%的女性认为锻炼可以调节精神,提高适应能力。

  2.1.3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本次调查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围绝经期女性有45.7%认为工作压力大和家务繁多,没有足够精力和时间有规律的参加体育锻炼,其他客观原因依次排序如下:缺乏专业教练指导(21.4%)、缺乏锻炼场地及设施(17.7%)、缺乏锻炼相关知识(12.3%)、经济条件不允许(2.9%)。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观原因中57.9%认为锻炼没必要,19.1%不喜欢运动锻炼,17.1%认为自己不适合锻炼。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问题成为社会生活中的核心问题。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围绝经期女性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群体,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围绝经期女性锻炼行为不理想,能进行规律锻炼的人数仅占总人数的33.3%,每周锻炼少于3次的占总人数的53.5%,13.2%围绝经期女性从不参与锻炼运动。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围绝经期女性承担着社会和家庭的双重角色压力,家庭事务繁多、工作压力大是绝大部分围绝经期女性运动不足的客观原因。导致运动不足的主观原因主要是缺乏参与锻炼的动机 ,认为锻炼对健康状况不会产生影响。医护人员应帮助女性认识到规律锻炼是维护身心健康的重要措施,科学的运动锻炼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有利于缓解压力和保持心情舒畅,有益于身体心理健康,认识的改变形成态度和信念的基础,从而产生进行规律锻炼的主观愿望,激发参与兴趣养成坚持锻炼的好习惯。

  调查结果显示,围绝经期女性锻炼行为把增强体质维护健康作为体育锻炼活动的首要目的。其次是增加社会交往及保持身材健美,可见参与规律锻炼围绝经期女性对锻炼身体的目标认知已经比较明确。医护人员应帮助女性提高规律锻炼健身意识,尤其使其认识到健康是高效率工作的保障,是高质量生活的前提,对改善人的生理机能、心理活动、预防疾病和增进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帮助更多的围绝经期女性有计划有组织的经常性的参与各种体育锻炼活动,提高围绝经期女性规律锻炼经常参与率。

  在调查者中,56~60岁年龄段锻炼行为较其他年龄段增高显著,可能因为56~60岁年龄段的女性从工作岗位上退休后,更需要与朋友沟通 ,她们对以锻炼身体为目的的运动显示出更大的热情,也更加注重锻炼的社会交往功能,愿意以锻炼身体为途径,增加人际交往范围,互相沟通交流 ,使情绪得到有效宣泄,维护心理平衡的同时在锻炼组织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可以满足一种成就感。教育程度高者体育锻炼动机水平较高,可能是由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女性更懂得参加体育锻炼对自己身体的意义,自我保健意识强,她们一般具有较好的职业,更加注重自我的发展,更愿意参与到运动锻炼中来。

  有研究表明\[3\]运动锻炼能缓解围绝经期女性抑郁、紧张、焦虑等症状,提高围绝经期女性的睡眠,产生积极心理效应,激发积极生理应答及社会适应力,以达到提高围绝经期女性生活质量的目的。但是良好的锻炼习惯养成需要较长时间,因此,医护人员需要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指导女性根据自身的能力尽早选择制定合理、安全、有效的锻炼方式,每天适当参加有效锻炼,适当维持体内激素水平,改善围绝经期症状\[4\],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围绝经期女性真正提高生活质量。

  \[1\]崔妫.女性更年期抑郁症状的心理干预.中华护理杂志,2005,40(9):702-704.

  \[3\]谢月霞, 郭惠仙.有氧健身操对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及激素水平的影响.护理学报,2009,16(23):47-49.

  课外活动是学校在教学计划和教学课标外,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当然也有学生自发组织的课外活动。它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合理安排学生的课外生活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课外体育锻炼是学生课外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体育课的延伸和补充,是确保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的有力保证,是丰富学生生活、发展学生个性的最好空间和手段,也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健身习惯的好途径。

  课外体育锻炼是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觉或自发地、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锻炼的一种行为方式,新时期初中学生不仅要在文化知识方面优秀,同时在身体素质方面也要有所提高,培养多方面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和推广全民健身计划的思想。从某种意义来说课外体育锻炼比体育课所进行的锻炼更重要,体育课更多偏重于运动技能的教学,课外体育锻炼则是自觉地兴趣锻炼,它是一种快乐体育运动,在锻炼中寻找乐趣,我认为它不再是充当体育课有益补充的角色,学校应将体育课与课外体育锻炼并重。

  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并扩充体育课所获得的知识、技术、技能,检验体育教学内容实施的效果,促进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提高学生群体意识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满足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爱好和要求,充分发挥其个性和才能,为终身体育观的形成打下基础。

  针对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问卷调查和现场对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情况观察,准确地了解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氛围、男女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比例、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各项目的人数比例、锻炼的热门项目、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能否满足学生课外体育锻炼需求的情况,希望能对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管理,引导学生理性地科学地对待课外体育锻炼起到帮助。

  随着学校教育中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体育教育的目标应该与学校的总目标相―致,将教学目标、目的和内容视为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和参与锻炼、增强体质的硬件,为学生的课外锻炼创造良好的条件。在教学中要增加健身的教学内容,加强目的性和科学性身体锻炼教育,使学生了解体育锻炼对健身的作用,学会科学锻炼身体和健身的基本方法,能运用课堂学到的体育理论知识及锻炼方法去参加课外锻炼。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兴趣爱好,逐步增加一些学生喜爱并适用于学生未来需要,便于开展的体育项目,满足学生的健康需要,以提高锻炼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自觉、持久地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基础,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发展,学生人数的增多,要求运动场地也要不断的增加和改善,建立良好的体育环境。学校每年逐步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逐步改善场地、器材的现有条件,保证学校能有计划、有重点地增置体育设备,维修场地,为课外体育锻炼创造良好的条件,以适应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需要,运动场地器材设施应根据学生喜欢的锻炼项目以及人数的比例来设置。

  学生应有组织地成立学生体协,组织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外体育锻炼,使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以达到强化体育意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增强体质的目的。根据学校情况,在体育组下设立各运动项目,每个项目都要制定出规章制度,由学生负责组织管理,培养学生的体育组织和管理能力。各单项分别由体育教师担任监督指导,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参加―个项目的锻炼,满足学生选择运动项目的需要。并按年级分为若干锻炼小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按计划指导学生锻炼天博体育官方平台入口

  举办运动会,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参与人数多的课外体育竞赛活动,可以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引导学生发挥特长,提高运动能力,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培养学生锻炼兴趣、习惯。改革校园竞赛活动,每年应有计划地举行一次校运会,把运动会办成竞赛、健身、娱乐、育人为一体的综合性节日,体育组所开展的项目可列为比赛项目,使具有各种特长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由于举办的竞赛项目多,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观看体育项目的自由,引导学生由产生运动兴趣逐渐形成运动习惯,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参与锻炼的积极性,形成全民健身的氛围,带动校内体育锻炼的全面开展,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3)学生体育锻炼动机总体上是健康、积极的,希望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掌握运动技能,凋剂自己的业余生活是最主要动机。

  (4)学生每次参加锻炼的时间主要集中在30―60分钟,女生锻炼时间比较统―,组织形式比较稳定。

  (1)随着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的逐步形成,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同时,应向学生传授更多的运动技能,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并加强在课余时间里对学生的辅导工作。

  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宗旨之一就是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体育锻炼之中来,使他们学会一两项运动技能,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具有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1〕。教育部原部长周济同志“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口号的提出,使人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体育锻炼是我们健康工作、幸福生活的保证。

  众所周知,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形成地之一就是在学校,中小学学生由于升学的压力和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形成,其生活方式和对生活的评价大多数受父母的影响。大学生随着脱离父母的怀抱和独立生活的开始,在逐渐的培养和形成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对自己的生活质量也有一定的评价〔2〕。研究大学生体育认知与体育生活方式,有助于了解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现状和发现其体育锻炼中存在的不足,为大学生良好体育生活习惯的形成、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和有关部门制定相关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选取郑州大学、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在校大学生600名为调查对象,其中男454人,女146人,来自农村的学生324人,城镇大学生276人,平均年龄为21.29岁,最小为18岁,最大的为23岁。

  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期刊网和河南省新华书店及郑州大学图书馆查阅了近十年的有关体育认知和体育生活方式的图书、期刊资料。

  2)问卷调查法:采用专家访谈法对问卷进行设计,并进行了小范围的调查,经过删改后的问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

  4)数理统计法:对收回的有效问卷进行整理,然后输入SPSS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列出表格,并加以分析。

  在对来自不同地区和不同家庭收入的600名大学生的调查中,有80%的大学生认为体育锻炼有助于改善人们身心健康状况,具有良好的体育锻炼态度,85%的大学生愿意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且锻炼目的明确。以上数据说明了大学生具有良好的体育认知,具有体育锻炼行为的动力性基础。

  体育锻炼的认知很容易受环境和一些人口统计学变量如年龄、性别、家庭经济情况、来源地等因素的影响。为进一步考察大学生体育认知及体育生活方式的因素,进而改善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不良习惯,我们将调查对象按性别、年龄、来源地、家庭经济情况与体育锻炼态度、锻炼自觉性等体育认知因素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不同人口统计学变量之间的大学生体育认知差别不大,只有性别与体育锻炼的目的、年龄与体育锻炼自觉性、体育锻炼的计划性有显著性差异,而来自农村或城市、家庭收入等因素则对大学生体育认知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根据大学生体育锻炼是否具有计划性,将体育锻炼行为分为有计划性和随意性两种,在调查的人群中,19%的男大学生和7%的女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具有计划性。我们还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目的进行了调查(见表2)。

  男女大学生在体育人口、锻炼项目的选择、锻炼伙伴的选择、不参加锻炼的原因等方面也有明显的差异,具体区别见表3。

  从表2、3可以看出,大多数大学生并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生活习惯,锻炼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也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注意到自身的身体形象,体育锻炼成了一种可以保持和塑造身体形象的手段〔3〕。而高校扩招和社会节奏的加快,使得体育锻炼还承担了调节情绪和改善枯燥大学生活的重任。在锻炼项目的选择方面,男女大学生存在着很显著的差异,男生喜欢多人参与的具有强对抗性的项目,女生比较喜欢节奏轻快舒缓的项目。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多数学生都是想借助体育锻炼增加自己与社会的接触机会,所以他们也都喜欢有同伴陪同参加体育锻炼。而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高校的硬件建设跟不上学生实际需求等因素,也是部分学生想参加体育锻炼而不能实现的原因。

  从表4可以看出,性别在体育参与的次数、强度、项目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锻炼伙伴的选择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不同年龄阶段的大学生,在运动强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年龄偏小的大强度高于年龄较大的学生,而在运动项目、锻炼时间、伙伴选择方面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大学生家庭收入的不同在锻炼时间的长短和锻炼伙伴的选择方面有显著性差异,这与从小养成的体育锻炼习惯及生活压力不同有关;不同来源地的大学生体育参与因素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以大学生对体育参与的态度、参与体育的自觉性、体育锻炼的计划性和体育锻炼目的作为大学生对体育的认知因素,与大学生体育参与的次数、锻炼持续时间、锻炼强度、锻炼时选择的时间、锻炼场所、锻炼项目和锻炼伙伴的选择进行相关分析(见表5)。

  由表5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体育的认知直接影响大学生体育参与的情况。其中体育锻炼的态度影响体育锻炼的周次数和锻炼时间的选择;参加体育锻炼是否具有计划性影响每次锻炼的时间长短和锻炼时间的选择;锻炼的目的直接影响锻炼时间的选择和锻炼项目的选择。

  总的来说大部分大学生有良好的体育认知,主要体现在他们有良好的体育锻炼态度和体育锻炼习惯及锻炼目的、锻炼计划。有80%的大学生认为体育锻炼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非常重要,他们认为体育锻炼能够使人保持良好的身体形态,能够调节情绪,丰富大学校园生活,同时体育锻炼还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等等。但也存在着一部分同学认为体育锻炼不重要,压力大,没有心情和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的情况。在关于不参与体育锻炼的原因调查中发现有16%的同学因为对体育运动不感兴趣和感觉体育运动不重要而拒绝参与体育锻炼。在访谈时也发现,部分同学对体育锻炼存在错误认知,他们认为现在还年轻,身体好,社会压力大,根本没有必要进行体育锻炼,故而认为体育锻炼是老年人和身体柔弱者才应该参加的。

  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其生活环境和对体育的认知。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生活的环境因素和不同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影响非常小,仅仅有性别影响、伙伴的选择、年龄影响、运动的强度和锻炼时间等方面的差异。从表5我们可以看出体育认知对体育生活方式的影响比较大,他们分别影响体育锻炼的时间、强度和锻炼的次数。从表1、4、5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要想改变大学生体育锻炼生活方式,就应该从改变大学生体育认知入手,加强体育锻炼重要性的宣传和对体育功能的认识,能使更多的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

  1)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较好,有54%和37%的男、女大学生为体育人口。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从来不参加体育锻炼。建议高等学校增加体育课的次数和加强体育场地硬件设施的建设,保证每一位同学都有体育锻炼的机会。

  2)人口统计学变量对体育生活方式的影响不大,只有性别与体育锻炼的目的、年龄与体育锻炼自觉性以及与体育锻炼的计划性等有显著性差异,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锻炼伙伴的选择中存在显著性的差异。

  3)大学生存在较好的体育认知,80%的同学认为体育锻炼有助于改善人们的身心健康状况,体育认知受不同性别、年龄、家庭收入的影响较小。

  4)大学生对体育的认知直接影响大学生体育参与的情况。其中对待体育锻炼的态度影响体育锻炼的周次数和锻炼时间的选择,参加体育锻炼是否具有计划性影响每次锻炼的时间长短和锻炼时间的选择。

  5)影响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是体育认知和社会压力。太忙没有时间、认为体育运动不重要、缺少体育设施,是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建议高校加强对大学生体育认知的教育,加大对体育功能的宣传,使大学生自觉地参与体育锻炼,形成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为健康工作50年和幸福生活一辈子打下良好的身心基础。

  〔1〕刘仁憨,雷雪鸣,刘伟.新时期对“体育”和“终身体育”的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22(1):19-21.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提出:“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运动意识”。终身运动是指一个人终身地接受体育教育和有目的地实施体育锻炼,来提高身体素质、增进健康状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体育运动和体育文化愈来愈成为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而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施终身运动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学校为终身运动提供了实践的环境,是人的一生接受系统体育教育最长、最有时间保证的阶段就是学校体育,是终身运动的基础。中小学是接触学校体育的最早时期,也可以说是接触体育的最早时期,为终生体育服务提供最好的环境,是终身运动打基础的关键时期。因此,要转变观念,树立终身运动观念,激发中小学生体育兴趣、爱好,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使终生体育要从小抓起,从中小学体育的课堂教学抓起,培养中小学生的终身运动意识。

  在当前推行素质教育中,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以普及为主,学校合理地利用时间,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文娱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以利于锻炼学生的身体,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从终身运动的年龄范围看,它包括婴幼儿体育、学龄前儿童体育、学龄儿童体育、青少年体育中老年体育等。学校体育的学生处在6-22岁年龄段,是从学龄儿童进人青春发育期的关键时期正处在身体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在学校期间又是人的一生接受系统身体教育最长、最有时间保证的阶段,如果在这个关键阶段,以科学的体育运动方法,就能促进他们在身体得到良好的发展,为一生的健康生活和工作打下良好的体质基础。此外,学校体育还为培养终身从事体育的能力,提高了实践环境,是人终身运动锻炼的基础阶段,是终身运动的一环,使学生对学校体育的认识层次上得到提高,最终成为自我锻炼的指导者和终身运动锻炼的受益者,在终身运动的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终身运动的重要一环,是人们奠定终身运动基础的关键时期。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全面锻炼身体,促进身心健康,掌握体育的知识、技术、技能,培养学生终身运动的意识、兴趣和锻炼身体的习惯和能力。

  体育观念的更新,教师应树立终身运动教育意识,努力思想观念,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提高,建立新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为学生进行体育实践的组织者学生科学锻炼的咨询者和指导者。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应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发挥学校体育的多种功能,要因材施教,使学生身体得到全面的发展,培养学生终身运动的正确观念。体育教学的任务就是增强学生体质,但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就变成了单纯的身体锻炼。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终身运动意识、品德、兴趣、习惯与能力的培养,即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把身体锻炼与发展个人品德、兴趣,把个人能力有机的结合起来,这也是推行素质教育所赋予我们体育教学新的注解。在学校体育期间,体育教师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应注意充分地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乐趣,因为无论是教师的讲解、示范,还是组织教学,都是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运动中能充分表现出自己的运动才能,感受到参加运动对自己体质增强的实效,从而激发对体育运动的喜爱。那么,培养体育意识,养成自觉锻炼习惯,己成为学校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习惯兴趣和体育能力重要的目标。体育锻炼贵在有恒,提高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明确锻炼目的,提高锻炼自觉性,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所以,要转变体育观念,使学生有正确的体育意识,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培养体育能力,树立终生体育观。

  激发中小学生的运动兴趣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体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以生为本”的具体体现,中小学生体育是终身运动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不生自主学习和终身运动锻炼的前提。如果学生没有兴趣,任何活动都会让他们觉得乏味。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课程学习。兴趣是学习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动机培养的起点,它能使人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小学体育教育要提高学生的认识,坚持终身的体育锻炼,就必须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而自觉性和积极性的动力又来源于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因此,在体育教学和课余锻炼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注重保护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我们在强调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和主动性学习的习惯,尊重并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被动锻炼变为主动锻炼,从而获取更多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全过程,使他们从小喜欢体育,乐于体育,使其主动积极地走向终身运动。(这里提到小学体育教育,那么中学体育教育呢?)

  体育课堂教学目的不仅为提高青少年身心健康,更为了培养学生终身运动的能力,加强对中小学生终身运动意识的培养,在校期间接受系统体育教育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终身运动观的形成。课堂教学通过实践与理论学习,可以使我们了解和掌握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懂得生命在于运动,健康在于锻炼,生命在于运动,长寿在于运动,明白为什么要锻炼身体和怎样锻炼,克服盲目性,变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懂得健康就是财富,健康就是幸福,健康和事业的辩证关系,懂得怎样遵循生理的基本规律,以及根据年龄、性别、体育锻炼基础等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积极参加各种体育运动,掌握必要的科学锻炼理论和方法,合理的安排好运动量。遵循全面、经常、渐进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锻炼,有效增强体质,提高运动兴趣、能力和水平。以便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可灵活地运用在校期间所学到的体育知识及技能指导自己坚持锻炼。

  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全面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实现从“要我锻炼”到“我要锻炼”的转变,将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终身运动打下良好的基础,学会学习体育运动的基本方法,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在培养兴趣、爱好过程中要注意培养自身的多种能力、自我锻炼能力,制定锻炼身体处方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等。从而掌握运动技能和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并运用这些原理和方法逐步培养能力,既能达到锻炼的目的,又提高了体育锻炼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是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身体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因此有助于终身运动意识的形成。

  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首先要培养训练学生的良好锻炼习惯,应与端正态度、激发兴趣相结合。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同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三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锻炼态度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浓,必然催化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形成。而有了良好锻炼习惯的学生,其锻炼态度自然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自然愈浓,锻炼效果也会得到显著提高。其次要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良好习惯的形成,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只有经过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因此,体育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制定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逐个项目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和练习过程,要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坚持不懈,反复训练。教师还应经常督促检查,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再次要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因此,好的锻炼态度和方法都要将它化为习惯,只有形成了习惯,好的态度和方法才能随时表现与应用,出于本能,受益于终身。

  总之,小学的学校体育教育是终身运动意识培养的关键,不仅是为学生终生体育打好体质基础,更重要是培养学生终身运动的意识、习惯和能力,我们只有认真研究与探讨终身运动教育观下学校体育教育内容的更新,树立终身运动教育观,才能使学校体育成为实施终身运动教育全过程中的基础阶段。终身运动不仅仅是人们个体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全民族体质的需要,学校体育要培养和发展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和学习的主体积极性,是让学生在学生时代学会有一技之长,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生活中离不开体育,体育给他们带来无穷的乐趣。由此,终身运动意识的培养,已成为终身教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体育锻炼贵在有恒,提高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明确锻炼目的,提高锻炼积极和自觉性,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同样这里也存在的问题是,只提到小学体育。既然你题目是中小学生,那也就是包括小学体育和中学体育,所以是否考虑改题目,只写小学体育还是修改文章的内容)

  [1]孟文砚段保密:英国学校体育见闻,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总第165期,2007年7月1日。

  [2]胡建东:高中体育教学研究性学习初探,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总第168期,2007年10月1日。

  [3]李克荣徐卫华程晓燕:体育课程资源研究浅析,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总第170期,2007年12月1日。

  [4]何琼:体育教研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总第172期,2008年2月1日。

  [5]肖素华:体育教学中学生兴趣培养的新视野,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总第173期,2008年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