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博体育官方平台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美育)中央美术学院学生根据《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胜利渡长江》创作主题快闪,为中国造型,向人民英雄致敬。
在中央美术学院与北京市总工会联合举办的“为人民服务·为劳模造像”活动中,中央美术学院党委王少军为全国劳模、北京公交集团驾驶员刘美莲塑像。
2018年8月30日,在中央美术学院百年校庆之际,习总给学院8位老教授回信,提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时代课题。近一年来,中央美术学院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总回信精神,深刻认识新时代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重大意义,全面把握其丰富内涵,整合各方面力量,加强中华美育精神研究,肩负起神圣使命。
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必定有自己的根脉,一个拥有灿烂文化的民族必定有自己的灵魂。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滋润并推动中华文明向前发展,形成源远流长的中华美育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根脉的组成部分。
弘扬中华美育精神,首先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选择。中华民族要强起来,中国人民要美起来,就必须大力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国人能够在美的生活环境和美的社会氛围中提升审美素养、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激发创新活力天博体育官网,成为有品位、有内涵、能创造的时代新人,才能使中华民族展现独具东方神韵之美天博体育官网。
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还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现实需要。“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有赖于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形成强大共识和凝聚力。只有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各方面并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人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普遍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更高水平时,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更加繁荣发展,以更丰富优质的精神食粮反哺人民。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美好。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惠及全体人民,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因此,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过程中,大力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坚守民族文化根脉,让人们在中华美学的深刻体验中,形成“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才能激发“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不断创映新时代中国风貌、促进人类进步的精神文明成果。
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更是向世界展示中国人民良好精神风貌和丰富文化艺术成果的重要体现。中华美育精神滋养了中华数千年文明创造,造就了中国人民爱美求善、自强厚德的文化品格和精神风貌,使中国文化艺术具有了雄浑质朴、典雅高迈的丰富内涵和不凡境界。中华美育精神所独具的家国天下、四海一家的深厚情怀和伟大传统,是对人类文明做出的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国力日益强盛,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内的多姿多彩的中国文化正在走向世界。通过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艺术,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中华民族“美美与共”的胸怀和品格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这是中国在新时代展现的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国党民在长期、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内涵。新时代,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包括以追求和谐美好为重要理念的中华美育精神,成为时代使命。
中华美育精神扎根中国传统哲学,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给人以向美、向善天博体育官网、向上的引领。“美育”的概念虽然于20世纪初才引入中国,但美育的思想和实践在中国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在数千年从未间断的文明进程中,创造了灿若星辰的文化艺术和丰富充实的精神生活。先贤思想体系中闪耀的美育之光贯穿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在“天人合一”的境界追求中,人们敬畏天地、道法自然,获得生命方向的引领;在“礼乐教化”的熏陶中,人们“从心所欲不逾矩”,获得“尽善尽美”的蓬勃情感与高尚修为;在“耕读传家”的传承中,人们勤劳耕作,以立性命,不辍读书,以立高德,获得家风的滋养和书香的化育。中华美育始终根系中华民族精神命脉。
中华美育精神饱含家国情怀,凝聚人们建设美好家园的力量。在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赋予美育全新的时代内涵,以艺术服务大众,艺术审美担负起新的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焕发出建设美好家园的极大热情,开始了艰苦奋斗。70年峥嵘岁月稠。今天,以家国情怀为核心的中华美育精神,给追求美好生活的人们以奋进的力量。
中华美育精神重在“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通过培根铸魂,给人以实现全面发展的动力,关系中华民族美好未来。中华美育精神根植于历史,作用于现实,着眼于未来。美好未来需要文化文艺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美好未来需要人们把法律的规范上升为对法治的尊崇,把道德的约束上升为对崇高的追求,摆脱功利的束缚,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党宣言》中描述的未来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主义的鲜明主题就是为人类求解放。中华美育精神同样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无论是“诗教”“礼教”还是“乐教”,都旨在唤起人们对美的感知,提升生命境界。
习总指出,“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育引导人们在艺术实践中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追求美,提高审美水平、培养审美能力;引导人重体验、动真情、触心灵,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引导人善观察、爱想象、勤动手,培育创新精神、激发创造活力。作为我国提升全民审美素养、塑造民族文化品格、培养社会创新能力、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美术教育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以紧随时代发展、传承民族文化、开阔全球视野、助力未来创造的视角,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美术教育体系,是加强美育的基础。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师范教育中的专业美术教育,与社会专门美术机构的美术教育,以及美术馆、博物馆、社区美术活动等公共美术教育,共同构成完整的美术教育体系。这一体系应该把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贯穿始终,形成既各具特色、各具优势、相对独立,又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密切联系的工作机制;适应美术教育以培养创造力为重点的新趋势,突出创新教育,拓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途径与方法,发挥对培养具备审美感受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创造表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的引领作用,使美术教育真正成为滋养社会创新的重要源泉。
坚持在美术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克服美术教育中的功利主义,是遵循美育特点的前提。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要突出美术兴趣培养和审美习惯养成,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避免过早引入专业训练,导致学生对美术产生错误认知。普通高中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要按照美术教育规律,激发学生艺术审美兴趣,让学生了解美术发展的历史,学习专业基础知识,进行创作表现,杜绝违背美术教育规律的应试训练。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都要结合实际和各自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教育,而不应盲目扩大专业美术教育规模。在此基础上,还要推进美术教学评估及师资培训系统的进一步完善。
对热爱美术且具有美术天赋的学生进行专业美术教育,培养博识、精通专业的杰出艺术人才,是更好发挥美术教育在美育中重要作用的保障。针对违背美术教育规律的应试训练,相关高等美术院校招生部门应不断改革专业测试内容和方法,在保证公平公正的前提下,重点考察基础造型能力、综合思维能力、人文修养和想象力、创造力,选拔出具有艺术天赋和发展潜力的学生,为行业发展储备人才,引导美术基础教育健康发展。各院校应在教育教学中大力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凸显办学特色,构建优势学科,注重培育学生人文素养,加强关注社会、服务人民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培育名家大师和优秀创作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百年中央美术学院的历史可以说是百年中国美育历史的缩影。100多年前,中央美术学院前身国立北京美术学校成立之时,正值民族危机和人民苦难日益深重之际。蔡元培倡导成立中国第一所官办的现代形态的美术专门学校,不只是希望为中国培养几个画家,而是怀着通过艺术唤醒民众的崇高精神追求的理想,把挽救民族危亡的希望寄托于民众的觉醒。中央美术学院高举美育旗帜翻开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新篇章。自此以后,中国的美术教育就以美育为己任,与国家、民族紧紧联系在一起。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师中既有从延安鲁艺美术系走来的艺术家,也有从北平艺专一路走来的艺术名家,更有新中国成立后和改革开放以来培养的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他们以创作反映时代、构建中国当代美术理论体系,使人民在美的陶冶和激发中迎接新中国、建设新中国、逐梦新时代。
习总回信近一年来,中央美术学院师生按照习总要求,发扬“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优良传统,坚持“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以“艺术服务人民”和“艺无止境”的信念,遵循“尽精微,致广大”的校训,努力构建造型艺术、设计艺术、建筑艺术、艺术人文等学科群组成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中国现代美术学科体系,培养国家和人民需要的优秀艺术家;成立中央美术学院美育研究中心;承担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党成立100周年艺术创作和设计等重大任务,在国家形象塑造和社会美育建设中发挥独特作用;致力于打造中国顶尖美术学府,使其跻身世界著名高等美术院校之列。
今后,全院将继续按照习总的要求,“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在“百年辉煌”战略已取得重要成果的基础上,切实推进学科专业建设成果集成;编辑出版“中央美术学院教材大系”,摄制发布一批精品课程;组织重大主题创作打磨时代经典;服务国家重大任务;推进中央美术学院自主科研工作;加强新时代中国美育体系研究;出版中央美术学院名师名家学术成果大系;打造集国内外顶尖人才于一体的高水平学术团队……把美的种子播撒在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人的心中,使他们成为具有审美素养、高尚情操、美好心灵和创造活力的一代新人。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