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博体育官网美育的三个层次创造美共赴春天的盛会,巾帼绽芳菲。今天是“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全国上的“她声音”,会有哪些关注点?
3月8日,全国政协委员、民盟四川省委会副主委、四川省教育厅副厅长蔡光洁,谈起了“美育”话题。她认为,体育、美育不仅能够在人们看待事物的角度、格局等方面潜移默化,而且能提升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新时代的“刚需”。
“体育、美育不仅是审美教育、情感教育,更是塑造健全人格的教育。”蔡光洁认为,体育、美育能够带领人们观察世界天博体育官方平台入口,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可以享受乐趣、尊重规则、学会合作。
从学校到社会,如何让学生具备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蔡光洁认为,应大力倡导学校、家庭、政府、社会协同育人理念,形成生动活泼、健康向上、品格高雅的社会风尚。蔡光洁还建议,鼓励学校体育、美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融合发展,与德育、劳动教育、国防教育融合教学,与研学游基地、公共文化院馆等合作实践,共同形成健康育人合力。
亲手做一件兼具流行元素与传统非遗纹样的“侗寨校服”、走出大山参加夏令营开阔眼界、通过“云课堂”与各地小朋友一同学画画……中国美术学院师生的到来,让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岜扒小学的美术课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天博体育官方平台入口。拿起画笔,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尽情驰骋,艺术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
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岜扒小学,由于仅有2名教师,潘友祥一度成了“万金油”:语文、数学、音乐……学生们的课程几乎由他一肩挑。但在美术课面前,潘友祥犯了难:“天天重复相似的内容,孩子们逐渐失去兴趣,课堂效果越来越差。”
潘友祥没学过美术,更不知道怎么教美术。机缘巧合,中国美术学院“乡村艺课”项目走进岜扒小学,开启以学院师生、优秀毕业生为主体的美育志愿者接续帮扶行动。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因为他们,艺术的种子在山里娃的心中扎根,艺术的力量开始被乡村教师重视,美育不再遥不可及。
一张白纸、一支画笔,讲台上,老师一笔一笔教,讲台下,学生们一步一步学。线条落在白纸上,长的、短的,粗的、细的,笔直的、弯曲的……待到最后一根线条缓缓延伸,一个完整的动物图案跃然纸上。二年级学生贾胜宇恍然大悟:“第一次画这么复杂的图案,没画完时猜不出来是什么,很新鲜。”
这堂美术课由中国美术学院的3名老师共同完成。旁听的潘友祥颇为感慨:“还得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美术教学既不能太复杂,又不能过于简单,要让孩子们感兴趣,要下的功夫线年,中国美术学院的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点落户岜扒小学,“乡村艺课”美育志愿服务项目得以来到孩子们身边。
“岜扒村坐落在群山之中,是典型的侗族村寨,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多彩的民族文化。”中国美术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许鲁挺介绍,2013年至今,学院几乎年年选派十几人的团队到当地开展美育实践。
志愿服务期间,志愿者们为孩子们带去传统书画、创意版画、沙画等丰富的教育资源。但最具特色的,还是结合地域文化开发的课程内容。
在潘友祥眼里,孩子们最开心的是做“校服”。这不是普通的校服。中国美术学院的志愿者们为每个孩子准备一件白色T恤,教他们用侗绣技法设计纹样,再调配好红、黄、蓝、绿等颜色池,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以蜡染的方式自由染色,接着洗净晒干,形成一件件兼具流行元素与传统非遗纹样的“侗寨校服”。
“孩子们收获快乐和自信,我们这些乡村教师也重新认识了美育的力量。”潘友祥对志愿者们竖起大拇指。
“从2013年开始,我们每年组织十几个孩子到浙江杭州参加夏令营,让他们体验不同的生活,所有费用均由学院承担。”许鲁挺说。
时至今日,潘友祥仍记得第一次带队外出的经历。那是一段颠簸又漫长的旅程。从学校出发,坐客车到县城,再换乘火车,将近1500公里的路程,他们走了三天两夜。山川平原、江河溪流、高楼大厦……看着与家乡不同的景色,孩子们兴奋又好奇,一路欢声笑语。
顺利抵达目的地,孩子们换上五颜六色的民族服装,前往电视台参与侗族大歌演出。这是他们第一次面对镜头。从开始的紧张,到渐入佳境后的流畅欢快,潘友祥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这些年来,岜扒小学先后有60多名孩子走出大山,开阔眼界。这段经历,也成为很多孩子立志走出大山的动力。
依托美育志愿服务项目,在帮助岜扒小学弥补美育短板的同时,中国美术学院的志愿者们还坚持家访,对经济困难的孩子进行一对一帮扶,有的一直资助到高中毕业。
“我们希望通过美育,培养孩子探索美、创造美的能力,让他们热爱自己的家乡,进而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许鲁挺表示,学院还为岜扒小学捐赠办公设备、学习用品,建设图书室,“只要学校办下去,我们就帮扶下去。”
2018年,在从江县教育局支持下,岜扒小学有了两间多媒体教室。2019年,中国美术学院推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双师”美育课程,岜扒小学的多媒体教室派上了大用场。
“之前没上过线上课程,不知道咋调试设备,只能给中国美术学院的老师打电话天博体育官方平台入口,让他们远程指导。”潘友祥没有想到,通过一根网线,哪怕相隔千山万水,山里娃也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
借助线上直播课程,二年级的潘家胜不仅学会画画,还学会了做手工,“跟外地小朋友一起上课,很有趣,能学到不少知识。”
“如何平衡城乡美育资源差异,完善资源供给,打通乡村美育帮扶的‘最后一公里’?通过‘双师’美育课程,专业教师在线教学,优质资源实现共享,让孩子们在云端与美相遇。”许鲁挺说。
不仅在贵州,中国美术学院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20多个省份的上百所乡村学校开展美育课程,打破美育的地域限制。
“在新疆,我们会在寒暑假选派志愿者,为有考学需求的孩子提供定向帮扶;在青海,不少学校将直播课程排进课表,或者以课后服务的方式定期开展美育;在四川,学院结合当地特点研发手工、服饰等类别的特色课程。”许鲁挺介绍,今年4月,中国美术学院成立社会美育学院,主动对接、服务社会美育工作,“我们以此为契机,推出线上为主的社会美育师资培训,补齐乡村美育师资欠缺和专业度不够的短板。”
用创意激发孩子们的艺术兴趣,用色彩打开孩子们的内心世界。许鲁挺说,让学生发现美、享受美,中国美术学院的社会美育课会一直坚持下去。
美育不只局限于学校教育阶段,更是面向人人的终身教育。美育的落地应借助“设计”的力量,从生活美学、环境美学、生态美学中为美育做潜移默化的铺垫,重视设计对人趣味和修养的作用,提供相应的设施和空间,为学生搭建启真启善的自我学习环境,激发和满足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概括起来,可以从生活美学的创设、环境美学的营造和生态文明的保护三个方面探讨美育的实施路径。
美和效用的联系在于美的事物是有效用的,区别在于有效用的事物不一定是美的。当下人类从农耕、工业经济形态步入了大审美经济形态,这种新兴经济超越了产品实用功能和以服务为重心的传统经济,具有越来越高的审美价值,慢慢渗透到我们的审美趣味、审美积淀与审美理想当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美学。因此美育的落地,要从美学回归到大众,逐渐以美引真,去发现造物中美与效用相与为一的生活智慧。
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美,这些需要发现的美,完全可以通过“设计”来实现生活美的挖掘。美学大师佐藤卓监制的儿童教育节目《啊!设计》中,从“设计”的视角领略日常生活里普通事物的美好和惊奇,通过基础的设计原理以及多样化的视觉呈现对孩子进行思维认知和美育启蒙。例如茶壶、酱油瓶以及小朋友爱喝的可乐瓶子,为什么都拥有曲线腰身?这是因为一个小小的弧度改变,方便我们用手去握住和拿起,立马让拿取便利起来,一点儿小小的设计巧思也让器物看上去更加柔和美观。利用“设计”来感受造物的智慧,实现审美的积淀,同时又在每一位观众的心里埋下了“未来的设计思想种子”,这种“种子”是审美与观察,是一种设计思维,对美有鉴赏力的人才能创造更多美。生活美学是开展美育的主要工具,生活美学的创设亦成为检验生活美育的试金石。
在环境美学的营造中,建筑形态、城市色调,规划设计、城市治理等既受到人们审美水准和美学素养的影响,又会反作用于人们审美认知与文化积淀。无论是盛世长安的“啼花戏蝶千门侧,碧树银台万种色”,还是六月西湖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些诗歌都能让人感受到生活环境的美,也能感受到作者借景抒情、随物赋形的精神世界。因此美育的落地,要从美学回归到人们逐步循美而居的美好向往,去感受环境营造中美与文化相映成趣的风土人情。
在中国现代化征程中,人类的现代化与物质生活的现代化同等重要。从物理空间环境到人文社会空间环境都需要经过科学系统的设计与规划,除了“拆建修补”的物质转变,更不能忽视“以美育人”的精神追求。近年来,浙江大学、同济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相继发起了社会创新项目,面向“创新、创业、创造”营造“美好生活”,通过“设计+科技”改造社区和乡村,实现社区和乡村建设“由乱变美、由美变智、由智变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从“欣赏”中滋生的创造力不仅仅让城市和乡村向美而行,也帮助城市居民和村民发现美、留住美,“我属于这里”的身份认同感油然而生。如今,环境美学已成为开展美育的主要阵地,环境美学的营造关乎社会美育水平的提升,关乎城市和乡村的发展质量,更关乎发展的人文内涵和人民的生验。
生态美学的核心任务是自然美的赏析与生态文明的保护。自然的美与人力创造的对象相比,并非以具形示人,而是真正蕴含着宇宙感、历史感、生命感,从四季更迭到生命变换,万物皆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因此,将生态美学引入美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在人类与自然持续不断的互动中,人类逐渐领悟到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上走弯路,人类文明才能得以延续。始建于两千年前的宏大水利工程——都江堰,因势利导、无坝引水,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水利形式,并孕育了成都平原蜀文化的繁荣发展,其设计思想背后蕴藏的是灵活运用、随机变化的智慧与勇气。所以美育的落地,要从美学回归到人类越发以美向善的共同梦想,以实现生态文明中美与人类文明各随其宜的和谐永续。
刚刚结束的北京冬奥会不仅向世界呈现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冰雪盛宴,也向世界展示了一整套绿色奥运的中国实践:推进能源结构改革,用张北的风点亮冬奥的灯;将国家游泳中心通过“水冰转换”变为兼具游泳馆和冰壶馆功能的场馆;采用氢气作为燃料实现手持火炬的零碳排放……“绿色办奥”的中国方案围绕“零排供能、绿色出行、清洁环境”等方面统筹设计重点任务,在实践中牢固树立和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以兑现人类向大自然许下的“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承诺。生态美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命题,也是孕育美育、滋养美育的生命摇篮,更是从“人类与自然的和解”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在探索美育的实施道路上,应积极发挥“设计”在美育中的促进作用,以美学观照生活,以美育浸润生命,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迈进,践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
(作者梁存收系高等教育出版社副编审;罗仕鉴系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工业设计系教授、博导。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时代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实施路径研究”[21AZD056]成果)
教育发布2021【教育部:美育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创造美的能力】5月6日-13日,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在成都举行,教育部今天在成都召开新闻发布会,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介绍了教育部下一步推进学校美育工作的基本考虑,聚焦于三个方面:以“移风易俗”转变美育育人价值的认识,带动美育教学改革。以改天换地的决心和努力,进一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和场地器材设施建设,全力实现教会、勤练、常演(常展)目标。以众志成城的氛围推动美育评价体系改革落地落实。
作为一款深受未成年玩家喜爱的潮玩休闲竞技游戏,《蛋仔派对》主角是可爱的蛋仔,玩家可以自由定制自己的蛋仔形象,选择不同的服饰、配饰、表情等,打造个性化的风格。例如周年庆蛋仔IP形象就萌趣可爱,Q 弹丝滑,深受未成年玩家喜爱。通过观察艺术风格和装饰搭配,未成年玩家能够更加轻松的入门审美知识,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美的概念,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
围绕美育教育对情绪体验和逻辑能力相结合的目标,《蛋仔派对》本身的轻松休闲的玩法,上手简单,能够舒缓情绪,考验未成年玩家的手脑协同能力。此外,游戏中有多种团队协作模式,让未成年玩家在游戏中学会与队友配合,制定策略,共同完成目标,从而锻炼团队协作能力。
同时,游戏内置的UGC创作工具可以为未成年提供创造舞台,让他们自己动手来设计游戏的地图,释放想象力和创造力,助力形成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不仅可以提高未成年玩家的动手能力,还可以考验他们的耐心和细心。值得一提的是,玩家的作品也可以通过UGC社区得到其他玩家的认可,从而让未成年玩家在创造和制作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乐趣。
游戏地图与传统文化、公益活动元素的融合,也使得以游戏为载体的美育教育过程能够达成提升未成年认知、升华思想的效果。例如以宣传敦煌文化为主题的地图《一梦敦煌》,为患癌小朋友创作的公益地图《“宇”你入梦星河》,通过讲述圆明园历史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地图《万花镇》等,都成功引导未成年玩家深入其中,主动探寻游戏内容背后的现实意义。
这些优秀的UGC地图作品中也有部分在第 29 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上得以展出,深受现场观众的喜爱,并获得了央视新闻的报道和肯定。
通过UGC游戏模式和良好的社区氛围,《蛋仔派对》让未成年人在游戏中体验到艺术和创意的魅力。这种将游戏内容与美育教育深度融合的尝试,也为未成年人美育教育方式提供了新的思路。